這陣子又爆出加密貨幣交易所的問題,前陣子全球第二大交易平台FTX,在幣安拒絕收購之後隨即申請破產,而根據報導,其中至少10-20億美元的資金去向不明,受害者不光是全球加密貨幣的散戶,還有那些知名機構,包含紅衫資本,軟銀,三星,但馬習控股等,都受到牽連乃至損失慘重!
至於為什麼曾穩居神壇上的FTX會一夕崩盤,一言以蔽之,就是短期內出現了「想脫手的人」大於「想接盤的人」,或稱之為流動性風險,無獨有偶,不久之前的LUNA穩定幣暴跌,Celsius破產事件,或許各自的引爆點不盡相同,但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與投機心態卻是相似的。誠然,所謂區塊鏈科技、元宇宙與虛實整合、智能合約、加密貨幣與交易所、Web3.0、數位資產、NFT等,彼此雖有關聯,但也完全可以各自獨立發展,並非運用了區塊鏈技術的商業模式,就一定要發「幣」或搞什麼元宇宙,反之那些把NFT當成電子憑證或數位藝術品的項目,也不盡然就是建立在去中心化的機制上。至於這幾年琳瑯滿目的區塊鏈與元宇宙題材,到底有多少真正解決了傳統世界的問題,或提升了日常生活與經濟活動的效率,似乎還沒有很具體的方案,反倒是在哲學層次上的討論不勝枚舉,舉凡「典範轉移」與對「虛擬世界」的憧憬,總可以在各大新創雲集的科技活動上,聽台上的專家與大佬們侃侃而談,描繪那個充滿後現代感的未來世界,目前所謂的元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極致一點可以想像成1997年的電影駭客任務,當所謂「沈浸式」的載體可以完美對接人體的所有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自然我們可以永久地「活」在某個由代碼與程序組成的世界裡,而跟現實貼近一點的,不妨拿2009年上映的阿凡達,可以在某個地方客製化一個虛擬化身(Avatar)或頭像,並利用加密技術來認證他的唯一性,進而還能持有數位資產(例如虛擬土地),至於取得這些虛無飄渺的「資產」到底可以用來幹嘛,則莫衷一是,只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可預見的時間裡,為了「浮誇」「炫耀」或「信仰」而買單的用戶確實存在,但要在人與人之間串連與互動場景中扮演必要的角色,例如多邊會議與教育培訓,即便沈浸式的效果再逼真,但又有多少人真的會對虛擬世界如此欲罷不能?
當然,或許現階段不適合蓋棺論定,誠如祖克柏自己的看法:「耐心的人總是會有回報。」,或許再過個10年,技術與商業環境乃至消費者的習慣,都會與現在有所不同,且當真正具有「剛需」的應用出現時,元宇宙的領域就可以更好的概括VR/MR、AI(人工智慧)、blockchain(區塊鏈)、5G(搞不好已經需要6G了)等,成為真正影響人類生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