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當下人們還沒有搞清楚元宇宙對社會究竟意味著什麼,科技巨頭們對它也尚未形成統一的共識,但他仍然認為,未來掌握元宇宙的公司將佔據主導地位,元宇宙是現實在虛擬世界的延伸,具備完全成熟的經濟形式,且將徹底改變我們現有的生活方式,即使這個概念到現在還沒有被釐清,也沒有見到成熟的元宇宙產品問世,但這並不妨礙資本和機構的加速入場。

 

Meta發布的元宇宙白皮書中,預測元宇宙市場如果以類似於移動技術發展的方式增長,到2031年“元宇宙”將為全球貢獻3.01萬億美元的GDP,這個科幻概念就像是風暴一樣席捲全球,究其原因,一方面疫情讓人們的諸多生活需求從線下轉至線上,理想狀態的元宇宙將賦予用戶時空拓展的沉浸式體驗和價值;另一方面,得益於現有的各種網絡技術已觸及到科幻概念所涉及的技術門檻,這像極了一場陰謀,帶來的直接收益是沉寂了好幾年的VR/AR領域突然又熱鬧了起來,以至於元宇宙經常被和沉浸式虛擬現實頭盔劃上等號,元宇宙世界的另一邊,跟隨概念大幅上漲的,還有很多游戲公司。尤其過去的一年裡,我們看到了鋪天蓋地的視頻、文章,對元宇宙進行猜測、解讀和定義,元宇宙的GDP最終將超過“現實世界”,反對者也有充分的理由,篤定它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泡沫,Meta對元宇宙的投入至今都在虧錢,當前估值已經跌穿歷史底部區間。技術突破小,投入成本高,能引發市場關注的新項目肉眼可見,有關元宇宙討論的聲音也變得越來越小。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個30年前的術語、將近一個世紀的想法,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矛盾激化後,正在退卻,技術還沒成熟,概念先行,是元宇宙的現狀,反過來發現我們所討論的問題,無論是講元宇宙的沉浸式體驗,還是元宇宙的弊端,大部分都是建立在能夠實現這樣理想化元宇宙的前提之下產生的理論和構想,但元宇宙能不能完全實現,尚沒有定論,畢竟當下出來的產品,滿足的僅是需求的局部。

 

將元宇宙稱為下一代互聯網,目前看來比較牽強,如今主流終端還是手機移動端,所謂的教育、文旅、醫療、工業元宇宙,講的還是老生常談的數字孿生,產業鏈沒有升級,不具備統一協議,僅停留在仿真的程度上,虛擬世界的出現,是由於人們希望能夠彌補在現實世界中缺失的東西,虛擬世界並不是對現實的簡單映射,元宇宙的出現在於人們期望重構人與人、與社會的關係,當我們真切感受到虛擬世界的一切後,發現它與現實並非融入,而是完全分割的狀態,但相較於技術,這種狀態或許才是元宇宙更難解決的問題!

相關文章